動刀前,讓我們先回到理論
Magan說,當設計師最困難的第一關,是「恐慌」。
十七年前Magan剛當上設計師,在蘆洲的連鎖髮廊工作。有天傍晚,一個大一女生走進髮廊,指定要染當時流行的亞麻綠,結果弄到凌晨一點才離開——原本的染膏褪不掉,Magan試盡方法仍染不出她要的顏色。過程中,其他設計師不斷告訴Magan該怎麼補救,他們說一步,她做一步,卻越來越糟——最後,想要漂亮髮色的女孩哭了。
她的眼淚教會Magan一件事:在這一行,大家都說經驗最重要、事事靠前輩教,但實作之前,我們必須先回到理論。美髮絕不是單純的「手藝人」職業,書先唸好了、概念通了,「手」才有用武之地。「我到現在仍然不覺得自己厲害,我只是皮膚生理學、頭髮結構學讀得比他人透徹,所以我看客人的頭,就會知道問題在哪裡。」
入行數年後,Magan發現自己能結合理論與產品特質,解決客人的疑難雜症,「賺得到錢當然就有熱情啊!」Magan大笑。走過了恐慌摸索的過程,聽Magan聊頭皮頭髮,總覺得比一般設計師更「科學」——她不僅研讀美髮知識,也廣泛學習食療、中醫理論、肌肉結構,「要幫助客人照顧頭髮頭皮,必須先從整體身體健康來,才能根治。」
曾有一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客人,因圓形禿找上Magan。Magan提醒他,頭髮過細、易斷和貧血有關,客人去醫院後,果然驗出貧血、B肝抗體不足。Magan用高壓氧幫他保養皮膚,七八個月頭髮長了出來。還有更多「潛在」的案例——另一位女醫師,頂部頭髮偏細,Magan判斷是壓力與飲食不正常造成,她建議女醫師,必須改變養護習慣,將來才不會面臨禿頭的困擾。經過療程,女醫師成為Magan的死忠客戶,帶許多有相同症狀的朋友來找Magan。
這些知識究竟怎麼學到的?Magan說,幾乎都靠看書自修而來,「做生意最怕資訊過多。任何事情失敗了,就要靜下來反省原因,而不是到處模仿他人,最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。」
「養護」作為根本
開設媄果顏社前,Magan待過數家髮廊,她說,那時一度非常想轉行,「太累了,工時長、工作量大,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、給客人想給的東西,更沒有餘裕自我充實。」於是二十三歲那年,Magan毅然離職,創立「媄果顏社」。
取名「媄果顏社」,是因為Magan相信:「一個人的認真終會開花結果」。品牌Logo是顆橡果圖案,她解釋,橡果在樹上很美,質地堅硬、不易腐爛,落土後又化為養分,滋潤大地。「這不是很像媄果顏社的精神嗎?當客人走進媄果,我必須找到客人需要的養分,充分給予,而我選用的產品非常溫和,不會造成污染,最後完成果實化作春泥的循環。」
經過十二年耕耘,媄果成為Google上極少數達到五顆星評的優良店家,也成為PTT頭髮版上那家「傳說中的個人工作室」——其實台北的個人工作室不少,但像媄果顏社這樣零負評、口碑歷久不衰的,還真想不出第二間。問Magan,媄果和其他店家最大的不同是什麼?她笑了:「我喜歡用好東西,喜歡給客人驚喜感,更喜歡了解新事物跟客人分享。」
先從「好東西」說起吧:Magan選用的產品相當「頂級」,光是洗髮精就多達三十種。環保與健康是Magan的首要考量,她提醒,「產品的化學物質越多,回到大家身上都會變成病痛。」因此,所有產品都標榜溫和、安全,經過Magan親自試用才給客人。
用的東西好,頭皮健康了,頭髮自然就會好。把媄果顏社的Google評論看一輪,不難注意到,幾乎每個客人都會提到Magan的養護功力——我第一次踏進媄果顏社,也是因為在別家髮廊燙爛頭髮,問遍台北知名髮廊,都要我做「離子護」,只有Magan斬釘截鐵告訴我:「你的洗護習慣不適合你,最近頭髮絕對不能再碰藥水,換掉產品、好好養髮,兩個月後我再幫你處理。」
Magan要求媄果顏社的每個新客人動刀前,先進行半小時的頭皮檢測。Magan說:「我從當助理時,就知道產品、洗護習慣對髮質很重要。而且,養護是有益無害的,讓別人先發現我的優點,再慢慢提升我的不足之處,」Magan淘氣地笑了,眼睛咕溜咕溜轉:「等客人頭髮養好,再給我剪燙染,出來的作品一定好看啊!」
如意算盤容易打,實際執行需要勇氣。為了提升服務品質,2016年起,Magan不再提供單純剪髮,改為結合養護的套餐模式,價位上漲,半年都沒有客人。問Magan,後來客人為什麼陸續回來、還越來越多?「我到現在始終覺得,一間店是用理念做起來的。我說不出客人為什麼回來,但我專注在每個客人進來的那幾個鐘頭,替他解決當下的問題。」
關於經營之道,Magan想了想,舉出一個例子:「錢收得合不合理也很重要,比如有個客人想燙捲,我就告訴他,護髮也能達到回復捲度的方法,幫他把燙髮的錢省下來,我從不為賺錢硬做。」也遇過預先儲值費用的客人兩年沒上門,輾轉得知,那位客人得了憂鬱症,經濟困頓,「我立刻退他錢,讓他能生活下去。」
好奇心成就一切:理髮界的「深夜食堂」
見過Magan的人都會同意:她非常「有想法」。面對客人,Magan彷彿有用不完的好奇心。Magan說,「好奇心」確是支持她前進的動力,「用興趣來定位工作很難做得長久,要靠解決問題的好奇心,才能在這個產業做下去。」
Magan總謙稱自己不是特別有天賦的設計師,只是比別人願意追根究柢。那麼,除了好奇心,一個好的設計師還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?Magan給出兩個字:「細心」。設計師必須知道客人需要什麼,例如客人用手指抓了鬢角,就該察覺他需要衛生紙擦掉水珠;對客人感同身受,才能幫助客人提升自信。
Magan認為,頭髮在每個人身上代表「第二張臉」,能顯現一個人的特質和個性。因此,想把頭髮做好,也不能只懂「頭髮」——在美髮產業,諮詢溝通才是最困難的,必須在五到十分鐘內了解客人的個性特質、頭髮狀態與目標需求,再確認自己能完成多少。
當客人上門,Magan會深入觀察每個人的人格特質,尋找溝通的方式以及適合的髮型。「我甚至從講話聲調來決定他的髮色跟頭髮長度,一個人的聲音會透露他的特質。」口碑是做起來的,「現在,新客人通常一進門就信任我了,我只需要專注在客人目前的狀態,給予專業評估。」
媄果顏社的客人有個可愛的稱呼「果農」,Magan形容,因為處處替客人著想、不求回報地照顧客人,跟果農們的關係很像情人。也有人說,Magan經營媄果顏社的風格像「理髮界的深夜食堂」。她享受跟不同客人對話的過程,領會各行各業的文化,也從中學習經營之道。
三千煩惱絲也是智慧之師,對Magan來說,不剪頭髮的日常同樣充滿靈感。就拿採訪的咖啡廳來說吧,這家店她來過許多次,一開始因為地段隱蔽,生意不興隆,但她觀察到,店家結合工業風與溫暖色澤,在黑板畫上可愛的塗鴉,讓人吃美食之餘還能有視覺享受,客人遂日益增多。她便想:媄果顏社也可以請人畫插畫,幫助客人放鬆心情,「我看東西先看優點,看客人也是,美髮產業的訴求,就是放大客人的優點,幫助客人建立自信。所以,我不會告訴客人『你現在髮質爛不能燙染』,我要強調的是,『養髮一陣子再燙染會更漂亮。』」
二十年,故事未完
作為那間「傳說中的名店」,媄果毫不張揚,隱身古亭站旁十二樓。Magan分析,媄果顏社至今的「隱藏版客人」仍然很多,「因為價位偏高,大多客人會觀察兩年以上才來。但業務也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新客人第一次來,就願意買一整套產品?」Magan聳聳肩,「我從不強迫客人,我就是幫客人清理狀況、維持水準,教他們以正確的方式使用產品。」
其實,Magan更常阻止客人盲目消費——髮質變好了、洗護習慣對了,荷包便能省下來。她會勸客人:「不必這麼急,自己在家好好保養就好,真的覺得不好照顧了,再回來找我!」
入行二十年,Magan一路低調走來,只靠客人口耳相傳。但時代在變,媄果顏社也在變:相信的價值、演練的知識,時候到了也想分享給有緣人。
如今,Magan把路拓得更寬,朝「異業合作」與「師資培訓」發展。今年起,Magan受聘擔任講師,四處教課,也一家一家訪店,深入了解產業問題。
問Magan,開設媄果顏社之初,設下的目標都達到了嗎?她想想,點點頭,又笑了:「但我永遠都有新目標!」